高血压的“元凶”或被揪出,不是食盐!劝告:平时能不吃就不吃
发布日期:2024-11-04 04:34 点击次数:184高血压如果不重视,真的会死人!
@甜葵:今天上午接到姑姑电话,说我爸爸没有抢救过来,一时间真的天昏地暗,我才13岁,我没有爸爸了。我爸爸在ICU里抢救了整整8天。他在外地不保重身体,有高血压冠心病,还很胖,为了赚钱养家白天在公司上班,晚上就去给人家代驾。这次晕倒可能是因为忘吃降压药了。我真的不敢接受这个事实......人生真的好短。
@momo:年前妈妈因为高血压血管爆裂导致脑干出血,几秒钟就昏迷不醒失去意识。医生都说妈妈情况非常严重下了病危,原本以为妈妈至少能挺过过年,结果第四天的时候就病重走了。高血压妈妈很早就有,但是一直没有重视,真的每天都好后悔好想她,真的一辈子没有办法释怀......
@福缘:我爸爸47岁在今年2.2这天因为高血压到医院280,脑出血,出血量特别大选择在lcu,保守治疗,第二天离开了。
这就是高血压的可怕之处,在致命的恶果爆发之前,所有人都觉得“高血压没什么大不了”。
然后一旦爆发,必将是我们无法承受的可怕后果。
一、2亿人都有的病,好多人却不重视!
据世卫组织发布的《全球高血压报告》中显示,高血压约影响了近全球1/3的成年人。在过去30年时间里,全球血压≥140/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的人群翻了约1倍。由1990年的6.5亿增加到了2019年的13亿,其中约有半数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压,约有4/5的患者没有进行相关治疗。
要知道,高血压是个会威胁全身健康的疾病。早期一般不会有明显症状,随着血压不断上升会导致眼底出血渗出、中风、心梗以及心源性猝死等发生。针对高血压的治疗,主要就是降低心脑肾、血管并发症以及死亡风险。
然而,相关数据报道,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仅有51.6%,对此,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徐欣教授表示,高血压并不是老年病,从35岁开始就要开始警惕高血压、高血糖以及高血脂问题。
二、得了高血压,寿命是不是比普通人短?
网络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——一旦确诊高血压,至少预期寿命会减少20年,这是真的吗?
实际上,这个说法无从考证,说服力很有限。但是,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曾进行过一项研究并将相关结果发表在《英国医学杂志》上,其研究人员对1.9万名40~69岁的公务员进行了研究,共随访了40年。
结果发现,年满50岁的男性如果同时有吸烟、高胆固醇以及高血压三个因素的话,平均寿命为73岁。没有这三个因素的,平均寿命为83岁。如若再加上糖尿病、肥胖因素的话,平均寿命会进一步下降到70岁;都没有这些因素的受试者,预期寿命则为85岁。
换言之,吸烟、高胆固醇、高血压三个因素活会导致中年人的预期寿命缩短10年。
那是不是说,得了高血压就一定“短寿”?
当然不是,不可否认高血压会一定程度影响寿命,但这种情况只发生在长期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身上。如果患者可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,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有很大的可能性可以获得与常人无异的预期寿命。高血压是否会影响寿命,不取决于高血压本身,而是患者是否有积极治疗以及保持好的生活习惯。
三、高血压的“罪魁祸首”竟是它!再不忌口就晚了!
提到高血压诱因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食盐摄入过多。然而,诱发高血压的不是盐本身,而是盐内的钠元素。
这是因为,食盐中的钠离子,在摄入过量时,会导致血液渗透压升高,血液容量增加,从而引发高血压。
钠元素摄入过量的危害不容小觑。它不仅会导致血压升高,还可能引发左心室肥厚、全身小动脉病变,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组织的缺血、血管破裂和血栓形成,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。
那么,除了食盐,还有哪些食物中隐藏着高量的钠呢?以下是四种隐形钠含量很高的食物,大家需要特别注意:
1、乳酪
乳酪中的钠含量也不容忽视,每100克乳酪的钠含量可达到1700毫克。尤其是切片面包涂抹乳酪时,钠含量会进一步增加。
2、果脯蜜饯
果脯蜜饯吃起来甜甜的,内里有大量的糖分和钠元素,对于血压高的人来说十分不友好,日常一定要尽量少吃。
3、快餐食品
路边摊的快餐美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,但路边摊的食物往往会添加大量的调味品,内里的钠含量很高,经常吃对健康很不利。
4、腌制食品
香肠、熏肉、腊肉等腌制食品中的钠含量更是惊人。仅仅20克就可能含有约443毫克的钠。这类食物不仅钠含量高,还可能含有对健康不利的亚硝酸盐。
高血压是一个威胁全身的疾病,对此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,日常要定期体检,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进行相关诊治。
参考资料:
[1] 《有近一半人不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?防控高血压做好这几件事》.健康时报.2024-09-05.
[2] 《高血压减寿20年?过于夸张,不过患者寿命确实受影响 | 较真医学》.全民较真-腾讯新闻.2017-08-01.
[3] 《都错了!高血压的"罪魁祸首"不是盐,而是它!难怪血压降不下来》.科普中国.2021-05-17.